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释宝璚陈 ? — 584年3月2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姓徐氏
其先东筦人。
后避难。
昆陵曲阿县
祖齐。
右军将军
僧达梁临川王咨议
身长七尺五寸。
背胛龙文。
口三十九齿。
幼事沙门法通谢俗。
器重之。
不使随众服役。
年过志学。
将禀光宅寺云法师
弗果。
乃听南涧仙师研精数论。
仙尝得其私记览而叹赏。
后因升座。
劝门徒传写。
且令覆述。
时才受具耳。
居轮下未五年。
即为法主
代仙敷化。
梁高祖出三教妙旨行世。
尤究其义。
帝殊简注。
诏见于寿光殿。
还乡。
住见安寺。
上黄侯晔为守。
每深尊敬。
忽郡民讹言。
有白龙见寺中。
奔竞屡日。
不能已。
教海大龙
识者知其为谶也。
素与简子周弘正友善。
谓曰子诚京华开导之才也。
于是从请还都。
发成实论题。
拂麈尾答僧正慧令切难。
容止可观。
茂灌民誉之重任孝恭
词笔之富。
皆执卷稽疑。
服膺请业。
世谟孝恭之子也。
姿性好学。
偏深玄义。
讲涅槃如水传器。
将谋入道。
奄至无常。
顶暖信宿。
手屈三指。
既葬一日。
其父犹见世谟。
拥神人数辈。
从天来下。
对晤谈话。
宛若平生。
褒赞出家。
称扬法利。
顷之偕翼从陵空而去。
室中香气氤氲。
经日不散。
永定三年夏
高祖不豫。
诏于重云殿大阁中。
弘宣大品以祷。
梦朱衣神人礼而进曰。
般若多难。
仰祈疾讲。
颇以卷数尚多为辞。
请益恳到。
七月十日乃白众
夜梦神人催罢法席。
仅馀一卷。
午前当了。
及出殿至寺。
雷而骤作。
高祖遂崩。
文帝纂历。
诏为京邑大僧正
七众肃然。
海东诸国图像遥敬。
至德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示微恙。
三月二十日告终。
先是建初寺宝璚
小年共学。
名德相配。
夕梦有报已入灭者。
且梦升天。
有疏请讲。
皆符验不少爽。
遗诫毋用铭志掩坎丧事所须。
诏有司给办。
仍以天子卤簿致荣饬。
四月十八日
钟山名僧墓。
僧正慧超南涧寺
求住。
未之许。
见而骇曰。
此子后当有吾位。
法门所赖也。
何独房。
即命寺纲处置。
孝宣屡诏弘阐。
太子见导卫者。
咸脩伟。
盖神人
大将军章照
尝迎致。
所见亦然。
兄孙普光承藉规训。
与同学道庄明解等。
树碑于金陵之旧墟。
文则慧日道场释法轮作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慎北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史
高阳人
十四出家。
既受具。
入洛依光师学。
仍禀上统地论。
专志涅槃。
然性度虚简。
以大法为己任。
每参说戒。
跪听终席。
讲逗群机。
辞无繁长。
智者不嫌其少。
愚者不患其多。
垂橐梱载。
五众爱重。
文宣诏为国都。
绥抚无亏绪。
时禅匠如僧达
论士如法灵。
其辨对之才。
世皆钦伏。
至风流蕴藉矫俗厉物。
则真过之远矣。
后因乘车送帝回。
两辕并折。
遂终于邺城定国寺
春秋六十有五。
释道慎
姓史
高阳人
十四出家。
诵听依业。
受具已后入洛从光师学于地论。
后禀上统而志涅槃。
性度夷简风量陶然。
纲网门徒维摄大法而为己任。
每参说戒跪听至讫。
讲悟昏情词无繁长。
智者恐其言少。
愚者虑其不多。
五众爱重。
宣帝请为国都。
绥抚遗法得无亏绪。
禅匠僧达论士法灵。
皆伏其辩对。
至于滔滔风流大观时俗。
过之远矣。
未乘车送帝。
回返本寺两辕并折。
不日而终于邺城定国寺
春秋六十有五。
僧法护南梁 439 — 5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9—507 【介绍】: 南朝梁僧。
东平人俗姓张
善草隶书。
宋孝武帝孝建时至都住建元寺。
讲经论,弗尚流俗,言去浮华,从学者百余人。
凡与所游往者,必皆名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姓张
东平人
年始十三。
善于草颖。
其师道邕亦有清誉。
尝抚其首曰。
汝意气如此。
必能振起遗法。
既受具。
仍遭父丧。
房居四载。
不与法席。
宋孝建中
至都住建元寺。
常讲毗昙。
言去浮华。
趣通文理。
从之者百有馀人。
竟陵
于法灵寺建竖义斋。
为标领。
所交皆名辈。
齐侍中陈留阮韬
光禄阮晦。
中书侍郎汝南周颙。
并虚心礼待。
天监六年
卒于所住寺。
享年六十九。
于时新安寺志远。
天宝寺僧达
并勤学守志。
不务讲说。
好修福业。
释法护
姓张
东平人
初以廉直居性不耐贪叨。
年始十三而善于草隶。
其师道邕亦有清风。
抚其首曰。
观汝意气必能振发遗法。
及至受戒仍遭父忧。
居丧房内经涉四载不预法事。
礼毕羸瘠不堪随众。
宋孝建中
来都游观住建元寺。
雅好博古多讲经论。
常以毗昙命家。
弗尚流俗言去浮华。
不求适会趣通文理。
从其学者百有馀人。
齐竟陵王
总校玄释定其虚实。
仍于法云寺建竖义斋。
为标领。
解释胶结每无遗滞。
物益怀之。
远有旷度不交荣俗。
凡所游往必皆名辈。
齐侍中陈留阮韬
光禄阮晦。
中书侍郎汝南周颙。
并虚心礼待未尝废也。
自从天子至于侯伯。
不与一人游狎。
皎然独坐勖励门徒。
无营苟利。
惟以经数仁义存怀。
天监六年卒于住所。
春秋六十有九。
新安寺智远
天保寺僧达
并以勤学有功。
远幼怀清静守志不竞。
讲说大乘好修福务。
平和开拓颇自矜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慧南齐 450 — 48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王氏
馀姚人
建邺
年十一。
师事僧远落发。
庐山远公传。
慕其为人。
庐山见其遗迹。
卜居西林三年。
还都。
王式大聚学徒。
三相义。
慧方年十七。
即发问数番。
意造玄微。
诠牒有次。
众咸爱其奇俊。
又就猛公。
讲成实论。
猛以张融搆难稠叠。
尤厌苦之。
因使与抗。
少。
有相骄稚意。
盛气必出其上。
楮灯谢超宗皆加敬焉。
以母老。
移居庄严寺
就养。
母怜之亦落发。
以宅为寺。
建元三年卒。
寿三十一。
有玄趣僧达者。
皆精经论。
见称于时。
释道慧
姓王
馀姚人
寓居建邺
十一出家为僧远弟子止灵曜寺。
至年十四读庐山慧远集。
乃慨然叹息恨有生之晚。
遂与友人智顺
沂流千里观遗迹。
于是憩庐山西寺涉历三年。
更还京邑
时王或辩三相义大聚学僧。
时年十七。
便发问数番言语玄微诠牒有次。
众咸奇之。
后受业于猛斌二法师
猛尝讲成实。
张融构难重叠。
猛称疾不堪多领。
乃命令答之。
年少颇协轻心。
慧乘机挫锐言必诣理。
酬酢往还绰有馀裕。
善大乘明数论。
讲说相续学徒甚盛。
区别义类始为章段焉。
褚澄谢超宗名重当时。
并见推礼。
以母年老欲存资奉乃移憩庄严寺
母怜其志。
复出家为道。
舍宅为福建精舍。
齐建元三年卒。
春秋三十有一。
临终呼取麈尾授友人智顺
恸曰。
如此之人年不至四十惜矣。
因以麈尾内棺中而敛焉。
葬于钟山之阳。
陈郡谢超宗为造碑文。
时庄严复有玄趣僧达
并以学解见称。
趣博通众经并精内外。
而尤善席上风轨可欣。
少而头白。
时人号曰白头达。
亦博解众典尤精往复。
而性刚忤物被摈长沙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云南梁 467 — 5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9 【介绍】: 南朝梁僧。
义兴阳羡人俗姓周
晋周处七世孙。
七岁出家,齐武帝永明中僧柔讲经于道林寺法云咨决累日,词旨激扬,众所叹异。
梁武帝天监中敕为光宅寺主。
后奉诏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
普通六年大僧正
创立僧制。
撰有《成实论义疏》。
智藏僧旻并称梁代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人,住庄严寺
天监中为光禅寺大僧正,终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义兴阳羡周氏。
平西将军处之七世孙。
母吴。
方娩见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师事僧成玄宝亮
出家。
庄严寺
年十三受业于太昌寺僧宗庄严寺僧达宝亮
每自以为不及。
齐永明中
僧柔
东归开讲于道林寺
处小床于前。
咨决累日。
由是显名。
尤与同寺僧旻游。
采摭经论。
覆述文义。
摩有间隙。
每行路思义。
辄过所造。
长乐寺法调盛会。
出而叹曰。
震旦天子之都。
人物如此。
可谓法座空矣。
年三十。
建武四年
夏初于妙音寺开法华维摩二经。
东莞徐孝嗣
每见云公俊发。
自顾缺然。
居母忧。
毁瘠过礼。
僧旻
以为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况佛训有存则报答生恩。
以奉颜仪。
没则启发菩提。
以导神识。
苟循私爱。
返累至亲。
堕于恶道。
惟智者。
能以方便力。
治制之。
则善趣生矣。
乃割哀情。
进饮食。
永元初
毗陵之请。
道俗倾向。
京城毕集。
及梁高天监二年
诏诸名德。
各撰成实义疏。
合经论。
撰四十科。
为四十二卷。
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讲演。
从之。
又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
后世遵行。
皇太子请十僧。
入玄圃。
讲道谈文。
凡经雨夏。
居上首。
中书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诏答之。
以宣示臣下。
文多不载。
天监末
复建一寺于秣陵县
同下里。
以报施主之恩。
诚得爽垲之趣。
即禅冈之西山也。
又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
且以身外嚫施之物。
舍入华林园光华殿。
设千僧大会
亦遘疾矣。
普通六年
诏为大僧正
帝幸同泰寺开大涅槃。
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羯磨。
诏许乘舆上殿。
凭几听讲。
由是疾笃。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
享年六十有三。
诏葬定林寺侧。
尤研精法华。
尝于一寺讲散。
忽天华状如雪飞而下。
僧宝志
大林法师
每来所。
辄留信宿。
或言请法师狮子吼
即为部析。
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
仪同陈郡袁昂家。
有供养僧。
法华。
日夜发愿必欲似之。
梦僧告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解此经可率敌邪。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
得泥洹四相品经一卷。
末题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
光宅寺法云法师
年昉十岁。
名未远布。
寺无光宅而此者。
竟不可测。
释法云
姓周氏
宜兴阳羡人
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
母吴氏。
初产在草。
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出家。
更名法云
从师住庄严寺
为僧成玄宝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
年十三始就受业。
大昌僧宗庄严僧达
甚相称赞。
宝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
齐永明中
僧柔东归。
道林寺发讲。
咨决累日。
词旨激扬。
众所叹异。
年小坐远声闻难叙。
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
由是显名。
与同寺僧旻
等年腊齐名誉。
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
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
间隙游习于路思义。
辄不自觉行过所造。
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
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
出而顾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动静威仪勿易为也。
前后法师或有词无义。
或有义无词。
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序正条源群分名类。
学徒海凑四众盈堂。
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
及至为宾。
构击纵横比类纷鲠。
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
当其锋者罕不心务。
宾主咨嗟朋僚胥悦。
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
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中书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刘绘
东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贵。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云公俊发自顾缺然。
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
及居母忧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殆不胜丧。
僧旻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
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
恩爱重贼不可宽放。
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
宜思远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
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请。
道俗倾家异端必集。
弘振风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归巾褐识反。
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
天监二年
敕使长召出入诸殿。
影响弘通之端。
囋扬利益之渐。
皇高亟延义集。
未曾不敕令先入后下诏令。
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
乃经论合撰。
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
俄寻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讲。
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敕给传诏。
车牛吏力皆备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讲之。
辞疾不赴。
弟子既当今日之位。
法师是后来名德。
流通无寄。
不可不自力为讲也。
因从之。
寻又下诏礼为家僧。
资给优厚。
敕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雅为后则。
皇太子留情内外。
选请十僧入于圃。
经于两夏不止讲经。
而亦悬谈文外。
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
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
时人颇谓之游侠。
而动必弘法。
不以此言关怀。
中书郎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
群僚未详其理。
先以奏闻。
有敕令答之。
以宣示臣下。
乃遍与朝士书论之。
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
又与少傅沈约书曰。
主上令答神灭论。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说。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至人凝照。
有本袭道。
赴机垂审。
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
缀波崙之情。
预非草木。
谁不歔欷。
同挹风猷。
共加弘赞也。
答曰。
神本不灭深所伏膺。
神灭之谈良用骇惕。
约法师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顶戴寻览忘疲。
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
孔释兼弘于是乎在。
实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天监末年
欲报施主之恩。
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以法师建造。
可仍以法师为名。
即禅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实为爽垲。
结宇孤岩北面城市。
怀涧隐岭。
穷人野之致。
终日论谈曾无休废。
天监将末。
扶南国献经三部。
译之。
详决梁梵。
皆理明意显。
状若亲承。
帝抄诸方等经。
菩萨法。
构等觉道场。
草堂寺慧约法师为智者。
大戒自庄严。
自兹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倾都。
或有年腊过于智者。
皆望风奄附启戒法。
曰。
戒终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者诚非所异。
有若趣时。
于是固执。
帝累劝奖每加说喻。
答曰。
当先发愿。
若得相应然后从
欲发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
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从时。
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
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
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
同泰寺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仪。
众皆见所未闻。
得未曾有。
尔后虽遘疾时序。
而讲说无废。
及于扶接登座。
弊剧乃止。
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
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
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宫悲惜为之流恸。
敕给东园秘器。
凡百丧事皆从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侧。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为作铭志。
弟子周长胤等。
有犹子之慕。
创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
年在息慈雅尚经术。
于妙法华研精累思。
品酌理义始末照览。
乃往幽岩独讲斯典。
竖石为人松叶为拂。
自唱自导兼通难解。
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
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
致依讲诵有阻恒功。
尝于一寺讲散此经。
忽感天华状如飞雪。
满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坠讫讲方去。
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互相敬爱。
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所辄停住信宿。
尝言。
欲解师子吼。
请法师为说。
即为剖析。
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仪同陈郡袁昂
有常供养僧学法华。
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梦有异僧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敌也。
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
多获徵应。
及得善梦如别记述。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得经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题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事勘校。
年始十岁。
名未远布寺无光宅。
而此品正则。
弘法次断鱼肉。
验今意行颇用相符。
其有机神变化。
人莫敢竞其类者。
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宝琼陈朝 504 — 5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84 【介绍】: 名或作璚
南朝陈僧。
东莞人,号称白琼
俗姓徐
幼年出家,师事沙门法通
后师南涧仙师。
博通经论,尤精《成实论》。
受戒五年,即为法主
扬州大彭城寺。
梁武帝大通年间即弘扬《成实论》。
入陈,陈武帝请于重云殿讲经。
文帝时敕为僧正,后又为宣帝讲道。
海东十二国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画像以归。
有《成实论玄义》、《成实论疏》等。
释宝琼
姓徐氏
本惟。
东莞避难辞
后居毗陵曲阿县焉。
祖邕齐右军
僧达梁临川王咨议
并高器局崇遵儒素。
洁润山水峰澜早被。
身长七尺五寸。
背胛龙文。
口三十九齿。
异相奇挺。
故能疏秀风采蕴籍威容。
少鄙锦裳便欣毳服。
绮年出俗。
师事沙门法通
初见而嗟重。
深为道器也。
不使服勤。
年过志学。
欲禀光宅寺云法师义。
但以经藏飙拔声实沸腾无碍奔涌谈吐横逸。
窃疑词富兼骇唱高。
及移听南涧仙师。
研精数论。
名解映彻洞殚义窟
仙尝览私记。
三复嗟赏。
后于高座普劝写之。
自尔门徒传写此疏。
初受具年已能覆述。
未登五岁便为法主
仍与仙公杭衡敷化。
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
选扬名德分寄弘道。
琼之高义简在帝心。
爰降纶绂入寿光殿。
言重茂林更轻云阁。
便辞还乡之建安寺
上黄侯哗分竹此邦。
每深尊敬情兼师友。
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竞
建安伽蓝白龙出现。
奔排到寺惟见讲。
有识之士异而目之为白琼焉。
素与简子周弘正早申莫逆。
彼骤噫曰。
夫有希世之才。
而不在京华开导。
乘桴之叹令人太息。
乃为学侣复请还都发成实题。
僧正慧令。
切难联环。
乃徐拂麈尾从容而对。
令乃引远公旧责曰。
不疾而速杼轴何为答曰。
不思造业安得精固。
令闲举止雅音调。
宾主相悦殊加称尝。
梁祖年暮惟事薰修。
臣下偃风情言扇俗。
搢绅学者必兼文义。
所以屡开理教。
维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飞上席。
解颐利齿木舌锋牙。
畯塞骈罗烟随雾涌。
亦有明王丰貂纡青拖紫车马溢于寺衢。
衣簪满于法座。
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
茂灌民誉之重任孝恭词笔之富。
皆执卷稽疑伏膺请业。
恭息世谟。
蔬菲好学。
后进英华随父共听。
偏深玄义遂讲涅槃。
传瓶不失于兹乃验。
未仍入道奄至无常。
顶暖信宿手屈三指。
复与诸天飞下住宅。
对父谈话宛若平生。
褒赞出家称扬法利。
俄将翼从凌虚而没。
留香在室经日不消。
故知彼此异人躬为学众。
诚难测其本量也。
逮梁室版荡有建业
武帝尊法嗅味特深。
数引金言频开玉谍。
降狎言笑询访名理。
永定三年夏
于重云殿阁正弘大品。
梦朱衣神。
礼而谏曰。
波若多难。
仰祈疾讲。
频尔数转词逾恳到。
至七月十日
乃白僧曰。
昨夜神人见催经馀一卷。
午前取讫讲竟出宫殿。
雷雹已响。
还才至寺骤雨便零。
震动云雷一时都尽。
岂非胜人宣法幽冥敬重。
陈祖升遐方知前告。
文帝纂历礼异弥深。
郁下丝纶。
京邑大僧正
辞让虽切敦喻更隆。
乃顾当仁俾膺范物。
遂之斯任。
然以金陵都会朝宗所依。
刹寺如林义筵如市。
五部六郡果含苗杂。
惟调水乳罕和盐梅。
多没象泥终枯鸟树。
乃镇之以清净。
驭之以无为。
篇禁不烦遮罚每省。
故僧尼仰之自肃。
道俗称之益敬。
七众日用而不知。
四远钦风而不足。
故得法位久司疵谤无玷。
陈表退去而复升。
始终惟令于是乎在。
僧之于此任熏灼威仪。
翼卫亚于王公。
服玩陈于郑楚。
故使流水照于衢路。
吏卒喧于堂庑。
临已来顿祛前政。
自营灵寿惟从息慈。
坏色蔽身尼坛容膝。
萧然率尔有位若无。
朝野嘉其真素。
同侣美其如法。
海东诸国图像还蕃。
顶礼遥敬。
古人有言。
匪驰令誉孰动殊方。
其见贤如此。
至德二年甲辰之岁二月二十三日
才觉不豫。
建初寺宝琼法师当时之偶对也。
少而共学声德齐扬。
尔夕神人忽来报曰。
彭城僧正今先无常自梦上天有疏请讲。
三月二十日
正念告终。
遗诫掩坎不烦铭志。
春秋八十一。
有诏慰焉。
丧事所须随由资给。
仍以天子卤簿仗。
借为荣饰。
终古所希幸也。
四月五日窆于钟山之阳名僧旧墓。
尔时填逵咽陌哀恸相奔。
皂素惊嗟郊垧失色。
入京将临法席。
既无人识不许房居。
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涧住。
闻未许。
见而骇曰。
此少俊当绍吾今位。
法门所托何虑无房。
即命寺纲忻然处置。
孝宣请讲太子常迎。
屡见神人形甚长伟密来翼从。
末为大将军章照讲。
感亦然。
又非测也。
然其厚德容众。
鸣谦俭约。
出处无忤。
言行无择。
剋壮不休孜孜讲道。
吐音遥奕发义昭彰。
或遇勍手时逢命的。
薄麾象扇灌已冰消。
故寔繁有徒服而无斁。
及晚僧望益重居处逾轻。
帷屏罔设饰用不置。
腊岁参谒黑白磨肩。
方便他行避斯荣供。
斯可谓狎人世而空闲。
绾司存而无事也。
又圣人至理开士微言。
月落参横清诵无逸。
及烛然香馥忏礼方宵。
迹怠心勤外和内秘。
宣扬之暇。
绰有馀闲。
兼采玄儒每穷子史彫虫藁隶体物摛玄。
并入性灵悉能该洽。
又可谓不挠大猷无遗小道也。
凡讲成实九十一遍。
撰玄义二十卷。
讲文二十遍。
文疏十六卷。
讲涅槃三十遍。
制疏十七卷。
讲大品五遍。
制疏十三卷。
馀有大乘义十卷。
法花维摩等经。
并著文疏。
故不备载。
布在州邑
兄孙普光。
承藉风训立履贞确。
思慕平昔追攀日永
与同学道庄明解。
树碑于金陵之旧墟。
其文慧日道场释法论
入室驰声见于别纪。
解升堂流誉王领江都
隋末尚存。
安危未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